“我们拥有‘世界花园之母’的美誉,却远不是花卉强国。”在近期召开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上,深耕花卉行业近40年的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潘会堂开门见山。这位亲历中国花卉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学者,用详实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,勾勒出中国从花卉大国迈向强国的挑战与路径。
1.资源宝库与产业崛起:厚积薄发四十年
“我国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,是当之无愧的花卉资源大国。”潘会堂介绍,蔷薇科、芍药科、兰科、秋海棠科、报春花科等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在分布广泛,彰显了中国花卉资源的巨大潜力。自1840年起,威尔逊等西方“植物猎人”对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大量引种,成为国际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。
2.科技赋能与国际亮相:从跟跑到并跑
“经过40多年发展,我国花卉生产已步入大国行列,科技支撑功不可没。”潘会堂表示,“十五”期间,花卉研究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是重要转折点。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相继建立,在育种、繁育、无土栽培、花期调控等方面成果丰硕,“累计发明专利超3000项,2000年后斩获七项国家级科技奖励,授权花卉新品种超2800个。”
3.直面差距:多维度透视强国之路
“资源大国、生产大国,不等于花卉强国。”潘会堂直指核心差距,花卉强国应具备六大特征:持续的品种创新能力、生产技术引领性、国际化企业矩阵、国际市场高占有率、完善的产业链、强大的消费力。
4.破局之道:创新驱动与系统变革
品种创新:深挖中国特色种质资源,兼顾观赏性与抗逆性(抗旱、抗寒、低维护等),培育突破性品种。
技术创新:大力发展基因编辑、从头驯化等育种新技术;推动生产向集约化、轻简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转型;重视利用盐碱地、荒漠地等边际土地生产花卉。
强化基础:建立国家级花卉种质资源共享体系;深化观赏性状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;杜绝重复跟踪式研究。还要拓展产业链,激活文化动能。